从名字来看,“中本聪”(Satoshi Nakamoto)带有鲜明的日语特征 ——“Satoshi” 是日本男性常用名,“Nakamoto” 则是常见姓氏。这让早期研究者普遍推测他可能是日本人,甚至有媒体直接以 “日本数学家发明比特币” 为题报道。但深入分析后发现,这一猜测存在明显漏洞:中本聪所有公开文字均以英文撰写,用词精准且符合西方学术语境,从未使用过日语;他在论坛讨论中引用的文献、关注的财经事件(如创世区块中提及的英国《泰晤士报》新闻),均指向英语世界的信息源,与日本文化背景关联微弱。
技术细节中隐藏的线索更倾向于英语国家。比特币代码中,时间戳格式采用 “MM/DD/YYYY” 的美式写法,而非日本常用的 “YYYY/MM/DD”;代码注释中出现的俚语和技术梗,与美国密码朋克社区的表达习惯高度吻合。2008 年,中本聪向密码学邮件列表投稿时,使用的邮箱域名来自一家美国公司,且邮件发送时间多集中在北美时区的工作时段。这些痕迹让不少研究者认为,他更可能是美国人,或是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技术专家。
另有观点认为中本聪可能来自欧洲。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亚当・拜克曾提出类似的去中心化货币构想,其 “哈希现金” 算法被比特币借鉴,而中本聪在早期邮件中曾与拜克深入交流,对欧洲密码学进展了如指掌。此外,比特币创世区块中嵌入的《泰晤士报》头条,暗示他对英国金融动态的关注,也让 “英国籍” 猜测一度升温。还有研究者通过分析中本聪的文字风格,发现其用词习惯与澳大利亚英语存在相似性,结合早期比特币开发者中澳大利亚人的比例较高,这一推测也获得部分支持。
最具争议的是 “团队说”—— 认为 “中本聪” 是多个国家开发者组成的团队化名。比特币整合了密码学、经济学、分布式系统等多领域成果,单人完成难度极高,且其代码更新频率在 2010 年前后出现明显波动,仿佛不同开发者轮流接力。若这一假设成立,“中本聪的国籍” 便成了伪命题,因为它代表的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技术协作。